Quant 求職系列文(1)  —  動機成果篇

這篇文章主要會分享我的 quant 求職動機、如何知道自己適不適合走 quant、quant 求職過程(如何找到 quant 相關的工作)、對應的求職結果(投遞 quant 工作數量、錄取的 offer: quant trader/researcher)以及一些簡單的檢討
quant 求職

前言

由於在台灣這邊,Quant 相關的資訊不多,不論是在 ptt 或是 dcard 其實都滿難找到相關的求職資訊,因此, 希望能藉由我這次的求職歷程,為想走這條路的大家提供一些資訊。

這一篇為 quant 求職系列文的第一篇,主要會先介紹我的個人背景並帶到之後的求職過程與結果。至於具體的準備方式與面試心態,我把它寫在另外的兩篇文章上,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再參考下方連結。

面試準備
 心態篇

個人背景

政大金融學士,台大資工碩士。讀大學的過程中有跟朋友做過一陣子的程式交易,平台使用 Multicharts,交易策略的開發偏向 CTA,主要就是根據某些技術指標開發特定的進出場邏輯,之後就按照這些邏輯做交易,玩了 2 年多後發現做不太起來,當時覺得可能跟程式能力有關,所以後來才去唸了資工研究所。

研究所期間為了想搞清楚之前的失敗原因,有分別到 buyside (Bincentive)以及 sellside (玉山智能金融) 公司做約聘與實習,兩邊的工作經驗都滿好的,從中也學習到不錯的技能與更認識整體的金融市場,這使得我後來幸運的在兩年之前完成我的碩士論文,題目是用強化學習做大單拆解,有興趣的話我會在之後的量化交易論文系列文中跟各位分享。

碩士畢業後,我到了中研院的資創中心做金融相關的研究,當初是覺得要做 Quant 可能需要有一個很好的學歷與研究經驗,而這類型的公司滿多都會開博士的職缺(e.g., Two Sigma, SIG),同時,我又不太確定自己是否適合念博士,因此,就想先在中研院蹲個 1–2 年,試試看將研究當中工作的生活是否適合我,如果沒問題的話再申請博士,之後等到畢業再走 quant 道路。然而,儘管有發表了一篇論文,我在今年的博士申請(2022 Fall)中仍全數陣亡,無路可退之下才在今年 2 月開始我的求職之旅。

Quant 求職動機

一開始老實說我有點心灰意冷,沒有信心自己能夠找到什麼好工作,也覺得自己沒有準備好,不論是程式、統計、英文能力等等都還有所欠缺,沒辦法直接面試,但在女友的幫助 (強迫) 下,半推半就投出今年的第一份履歷: 聯發科的 AI Researcher。

正所謂箭在弦上,不得不發,既然都已經投出去且收到了面試要約,對我來說,自然就要好好的準備,從自我介紹的簡報、對應的 BQ (behavorial questions) 到面試官們寫過的論文,都需要做出一個好的摘要與規劃,從現在的角度回顧,我非常感謝這次的面試,它流暢的面試流程、與面試官們深度且溫和的對話以及最後的錄取,除了讓我重拾信心之外,更讓我在面談中漸漸找到了我之後想走的道路。

這就跟算命與塔羅牌一樣,有時候算出來的東西不見得準,但卻能幫你刪除某些選項

塔羅牌

對我來說,我對我自己的職涯規劃是金融交易與科技的結合,原因是比較契合自己的興趣,也比較不會浪費我過往的技能,而職缺部分如果兩個都有那自然最好,只有其中一個的話那偏好度就會稍微降低一點。此外,我比較喜歡刺激與反饋較多的生活,而這剛好也符合 Quant 的工作環境。再想清楚了這些之後,我就正式開啟了後續的量化交易求職之路。

如何知道你適不適合走 Quant

單從性格來說,喜歡挑戰、熱愛競爭(與自己或與他人)、能夠在壓力下處理事情、不喜歡一成不變的生活、不喜歡安定等等,這些都是適合走 quant 的個人特質,另外,對程式與數學不排斥也是一個滿重要的影響因素。

如果不太確定自己有沒有這類型的特質,那就可以直接投遞看看這類型工作的實習,以台灣來說,Kronos, Cubist 等公司都有開實習的職缺,而對於已經工作的朋友或是想要做兼職的學生,也可以考慮 Trexquant 的 GAR(global alpha researcher)職缺,他是一家美國的對沖基金,近期 AUM 表現強勁,這份兼職的好處是可以短端工作,時間彈性,沒有競業條款,雖然一次需要做 5–6 個月,但對於想嘗試這類型工作的人我覺得會是滿好的選擇。

如何找到 Quant 職缺

當我確定我想要走 Quant 之後,第一步其實是到處找找看 quant 相關的職位,一開始我只有透過 104 以及 CakeResume 找台灣區的職缺(關鍵字:Quant, quantitative, trader),但找一找其實會發現台灣 Quant 相關的工作機會並不多,同時,因為我大學成績並不好(5x%),導致我在投遞履歷時很容易在第一關就被刷掉,這樣算下來能做的工作又更少了,不得已的狀況下,我才漸漸將我的投遞範圍從台灣擴展到亞洲區,而不選擇其他區的原因則是不想跟台灣有太大的時差。

綜合來看,投遞方式我分成三種,一種是直接透過 Linkdein 搜尋,一樣是下類似的關鍵字,地區選擇你想要的地方即可,非常方便,這樣一路找下來可以找到非常多的職缺。值得一提的是,在投遞履歷時盡量不要使用 Linkdein 上的一鍵投遞功能,以我的經驗來說,按完之後被忽略的機率非常高,還是直接到那家公司的官網做投遞會較為有效。

第二種方法是透過獵頭 app,以中國來說,我是使用獵聘來做履歷投遞,上面有非常多 quant 的相關職缺,他們的回覆速度也滿快的,不過要注意的是他們的履歷通常是直接使用簡體中文版,這個需要額外準備。

第三種方法是直接找 Quant 公司然後上去投履歷,會把他單獨列出來的原因是有些公司不會透過以上兩種方式招人,或是你在 linkdein 上剛好沒有刷到,這樣沒看到其實就滿可惜的。至於找公司的方式可以投過網路搜尋(像是這個網站)或是參考下面這一張圖片。

各式量化金融公司
財務公司大致示意圖

2022 求職成績單

求職成績單

在海投一輪之後,上表為我這次的求職結果。

在這次的求職中,總共接觸了 119 個 quant 職位(大概算的,因為投遞的太多有些我自己也不太記得了),但真正能進到面試的其實不到 15 個,而真正拿到 quant 正式 offer 的總共只有 2 個(以下那兩個),地點分別為在上海與澳洲。另外,還有拿到實習的口頭的 offer 一個(Cubist),但後來因為我接受了其他 offer 就先取消了。

錄取公司
拿到的正式 Offer

沒有進到面試的原因分析:

在投遞的 119 個職缺當中,有一大部分是投遞中國的職缺,但在這麼多的職缺當中真的願意讓我進入面試的不到五家,機率算下來真的非常的低,為了要搞清楚這個原因,我有特別詢問了多個中國獵頭。

根據他們的說法,發現他們找 buyside quant 時主要只會看近年(1–3 年)的交易與實習經驗,此外 sellside(e.g. 銀行) 經驗會直接略過,這一點會讓我的履歷減分很多,因為我近期並沒有 buyside quant 的實習或工作經驗。

而在學歷部分,他們只看 QS 排名 100 以內的學校,同時不會根據學院做區分,因此,我的大學學歷對他們來說是減分項。

綜合以上兩項,就造成我大部分的工作連第一關面試都進不去的狀況,如果想避免這種狀況,除了提前刷好 buyside 工作經歷之外,內推應該也會是一個好的方式。

結語

這一篇文章主要是先提及個人背景以及為何往 Quant 之路發展以及對應的求職結果,希望藉由這篇文章能讓還在迷茫的人更有方向,而當定下方向之後,我的下一篇文章會跟大家分享我具體是怎麼準備 Quant 面試的。

2 則留言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